应用服务

心理所被授予“中国科学院青海玉树地震科技救灾先进集体”称号

发布时间:2010-09-09 作者:人事教育处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7.1级强烈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灾害发生后,凭着深厚的学科积累、丰富的心理援助经验和高度的责任感,中科院心理所迅速成立了以张侃为队长的青海玉树地震科技救灾心理援助工作队(下称“工作队”),在中科院抗震救灾领导小组的指导下,挺身而出,深入灾区积极开展救助工作,为科技救灾工作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因表现突出,近日被中科院授予“中国科学院青海玉树地震科技救灾先进集体”称号。
  心理所在青海玉树的工作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紧紧依靠政府,有组织系统地开展心理援助工作
  自救灾伊始,工作队与中科院抗震救灾领导小组和青海抗震救灾有关的地方政府保持密切的联系,在他们的统一指导、协调和部署下,有组织地开展心理援助工作。迅速组建了“青海玉树灾后心理援助工作队”,并根据工作的需要,与青海省社科联一道先后在玉树和西宁成立了震后心理援助玉树工作站和西宁工作站,为心理援助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深入灾区,发挥学科优势,积极开展心理援助
  1、开展团体心理援助技术培训,培植本土心理援助力量
  借鉴汶川心理援助的经验,结合玉树地区的语言、文化等特点,配合地方政府和院校,工作队创新了“对藏族康巴语系有关群体进行系统的心理辅导技术培训,培养当地心理援助骨干队伍,发挥集成优势开展工作”的心理援助模式,培训本土化的心理援助力量,为建立在充分尊重民俗基础上的持续、系统的心理援助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先后开展了20余场团体培训,累计培训5200多人次,培训群体包括青海心理咨询协会心理咨询师、青海中小学教师、西宁救治伤员的综合医院医护人员、青海民大及青海师大康巴藏语大学生等。
  2、深入受灾人群,提供面对面的心理辅导
  以“震后心理援助玉树工作站”为依托,以结古镇扎西科赛马场、结古镇扎西大同村,玉树孤儿学校、玉树第三完小为服务基地,工作队的专家们累计走访500多户社区居民,为215户受灾群众提供持续系统心理辅导,为112户伤残人员提供心理救助和社会工作服务,受到州委、州委残疾人联合会的一致好评。
  3、以伤残人群为援助重点,积极关注玉树异地复学儿童
  在青海省人民医院、青海大学附属医院,青海省红十字医院等7家医院救助伤病员700余名,进行心理辅导1300人次,缓解了伤残人员悲痛情绪,鼓励他们积极配合康复治疗。在西宁行知学校、华罗庚学校西宁分校等地,为500余名异地复学中小学生,开展沙盘游戏和表达性艺术治疗、心理健康教育、团体心理辅导等活动,极大程度地缓解了由于地震后创伤及异地复学不适应所带来的各种心理障碍与问题。
  4、制定援助规划,持续开展心理援助工作
  为了更好地服务在西宁异地复学的5000名玉树藉儿童,基于前期的工作基础,依托“震后心理援助西宁工作站”,工作队与当地政府一道制定了心理援助的三年规划,为系统、科学、持久、规范地开展心理援助奠定了基础。
  三、积极谏言献策,有效发挥科学思想库作用
  基于实地调研和科学分析,围绕灾后心理援助和社会稳定等问题,工作队专家及时向党和国家上报政策建议。青海省抗震救灾心理援助三年规划》的主要内容被国务院印发的《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采用。
  四、联合社会各界力量,发挥引领作用
  在青海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的指导和支持下,组织协同青海省师范大学,青海省民族大学,青海省心理咨询协会,北京大学心理系、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上海复旦大学、河北大学等高校机构的专家学者,就共同推动灾区心理援助工作展开多次研讨,分工协作,形成合力,充分发挥了心理学国家队在灾后心理援助中的引领作用。
  在玉树抗震救灾这场斗争中,工作队的专家们克服高原反应、文化、语言差异等造成的困难,急国家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充分发挥了心理学工作者应有的作用,受到了青海省政府和社会的好评和高度认可,先后5次受到青海省领导和国务院残工委领导小组成员的会见。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