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共建美好环境——心理所组织中日研究者召开垃圾资源分类学术研讨会

发布时间:2022-12-01 作者:韩布新研究组 徐瑶婧

  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垃圾围城困境日益严峻,垃圾分类和减量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难题。11月21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韩布新研究组在线组织召开了垃圾资源分类学术研讨会。会议由心理所副研究员刘萍萍主持,来自中科院、日本九州大学等多家科研院所的研究者参加了会议。

图1.会议部分参会者

  会上,刘萍萍分享了助推垃圾分类和回收的研究成果,介绍了内疚情绪、强制监管、熟悉的志愿者以及代际承诺策略,能够有效提高人们的垃圾分类意愿和行为。这些成果证实了影响垃圾分类的心理因素,为实践干预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支撑。

  日本九州大学教授矢部光保针对厨余垃圾分类存在的困境,如分类效率和精度低等,探讨了日本居民对机器人分拣服务的偏好和价值评估。研究发现,生物能源产业集群城市的居民更关心环境,有更高对于机器人分拣服务的付费意愿。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周传斌从可回收物利用角度出发,探讨了基于环境-资源权衡的垃圾回收可持续评价。该报告建议,可回收物的利用存在收益和成本的平衡;要提高居民对于低价值可回收物的回收意愿;并科学使用经济杠杆调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倡导利用双碳战略的机遇,发展再生资源回收行业。

  日本九州大学副教授野村久子基于循环经济视角,分享了利用厨余垃圾所研制的生物液体肥料(Bio-liquid fertilizer, Bio-CLF)在循环经济中的作用。该报告介绍了使用Bio-CLF种植的产品与传统产品在口味上异同点,以及居民对于两种产品的购买意愿。

  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黄波结合近年来乡村调研实践,以北京和浙江为例,介绍了中国农村垃圾分类回收的现状与困境。报告分享了农村人居环境的变化、农村垃圾收储运体系以及以户为单位的垃圾分类回收中的难题,例如处理厨余垃圾、构建合理收费机制等。

  最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袁亚林博士分享了如何解决农村地区的垃圾分类问题。报告介绍了制度信任和家庭分化对家庭参与生活垃圾管理偏好的影响,提出制度信任能够提升家庭参与度,可持续的公众参与是农村地区生活垃圾管理成功的关键。

图2.会议报告

  本次会议内容丰富,与会者从机制研究到现场实验,结合中国和日本国情,分享研究工作,互相学习和启发,培养国际视野。会议的成功举办,为携手应对资源分类挑战和环境困境,推动垃圾分类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

  会议受到中国科学院与日本学术振兴会共同研究资助项目(No. GJHZ2095)的支持。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