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心理所研究发现情绪信息能够调节社会性注意

发布时间:2023-07-20 作者: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蒋毅研究组

  在日常生活中,当人们看见他人在注视一个方向时,会不自觉地对他人的注视焦点进行注意追随,这一现象被称为社会性注意(social attention)。这一社会性注意的能力是许多复杂的社会认知技能(如心理理论、语言)发展的基石,对于人类的生存发展和社会交往至关重要。除了方向线索外,社会线索还传递着关于他人情绪状态的重要信息。而当情绪信息与方向信息同时出现时,社会线索不仅仅揭示了他人的注意焦点,更传递出他人对这一注意焦点的情绪评估。这能够帮助人们形成对周围环境的评估,促进人们对潜在的奖赏或威胁信号的探测,具有重要的生存与进化意义。然而,目前对于情绪能否调节社会性注意仍存在争议。

  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蒋毅研究组的科研人员通过采用两种不同类型的社会线索(生物运动和面孔)并结合改编的中央线索提示范式对这一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究。以往的研究发现,尽管生物运动与面孔在低水平特征上具有较大差异,二者在知觉加工和情绪加工上却具有十分相似的机制。更重要的是,二者均能诱发显著的社会性注意效应,且这一效应共享着相同的神经机制(Wang et al., 2020)与遗传基础 (Ji et al., 2020)。因此,采用生物运动和面孔这两种社会线索对情绪调节作用进行探究和比较,能为已有的研究及存在的争议提供参考,并为情绪对不同类型的社会性注意行为的调节提供证据。

  在实验一中,研究者在屏幕中央呈现了一个快乐、中性或悲伤的生物运动光点步行者(向左或向右行走)。随后,在屏幕的左侧或右侧会出现一个目标探测物,被试需要快而准确地按键判断目标的位置(图1)。为了排除低水平差异的干扰,在实验二中,研究者呈现了与正立生物运动具有几乎相同低水平物理特征的倒立生物运动刺激。

图1. 实验一流程图

  进一步,为了探究面孔表情的调节作用。在实验三中,研究者呈现了快乐、中性或悲伤的面孔(注视左侧或右侧,图2)。在实验四中,研究者将面孔倒立以排除低水平物理特征差异的影响。

图2. 实验三流程图

  研究结果发现,快乐的生物运动能够诱发较中性和悲伤生物运动更强的注意效应(图3A),且这一调节作用在线索倒立时会消失(图3B)。更重要的是,尽管面孔与生物运动在视觉特征和情绪表达方式上存在很大的差异,类似的情绪调节作用在面孔中依然存在:快乐的面孔能够诱发较中性和悲伤面孔更强的注意效应(图3C)。并且,当面孔倒立时,这一情绪调节也会随之消失(图3D)。

图3.快乐、中性和悲伤条件下的平均注意效应(每个点代表一个被试数据). * p < .05

  总的来说,指示方向与情绪线索,作为社会信号的两种重要属性,传递着关于他人的意图和内在状态的重要信息。研究结果发现,快乐而非悲伤的情绪能够与指示方向产生交互,特异性地调节社会性注意效应。这一“快乐优势”在生物运动与面孔诱发的注意效应中均存在,进一步表明情绪能够广泛地调节由不同类型的社会线索诱发的社会性注意,为情绪加工与“社会性注意探测器”的交互提供了证据。

  该研究获得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专项资金的资助。

  研究成果已发表于Emotion。心理所博士研究生袁甜为文章第一作者,副研究员王莉为通讯作者。

  论文信息:

  Yuan, T., Ji, H., Wang, L., & Jiang, Y. (2023). Happy is stronger than sad: Emotional information modulates social attention. Emotion, 23(4), 1061–1074.DOI:https://doi.org/10.1037/emo0001145

  相关论文:

  Ji, H., Wang, L., & Jiang, Y. (2020). Cross-category adaptation of reflexive social atten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49(11), 2145-2153.https://doi.org/10.1037/xge0000766

  Wang, L., Wang, Y., Xu, Q., Liu, D., Ji, H., Yu, Y., Hu, Z., Yuan, P., & Jiang, Y. (2020). Heritability of reflexive social attention triggered by eye gaze and walking direction: common and unique genetic underpinnings. Psychological Medicine, 50(3), 475-483.https://doi.org/10.1017/S003329171900031X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