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支部工作

博弈与决策:来自数学家和心理学家的视角——第九期“赛客行”沙龙圆满结束

作者: 认知与发展心理学研究室党支部 日期: 2019-04-26

  4月23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第九期“赛客行”沙龙暨认知与发展心理学研究室学术午餐会在中科院心理所南楼六楼会议室举行。此次沙龙主题为“博弈与决策:来自数学家和心理学家的视角”。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所房勇副研究员和穆义芬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栾胜华研究员作为特邀嘉宾出席。心理所严超赣研究员主持本次沙龙,他首先介绍了本期赛客行举办的背景,希望促进数学家和心理学家们的合作。随后三位研究者结合自身研究经验,就沙龙主题进行深度交流,与参会师生共度了一段精彩难忘的午间时光。

 

第九期“赛客行”沙龙

  

行为资产定价和投资决策:窥探人类经济行为复杂性的一角

  房勇拥有管理学博士背景和丰富金融实践经验,他向在场师生简单介绍了基本的金融学知识,深入地对其所在领域的发展动向和目前主要工作进行了阐述。

  金融决策问题主要是指在不确定条件下,人们如何对金融资源进行有效配置,从标准金融学和行为金融学两大阵营“对立”到边界逐渐模糊的演变,从“绝对理性”到承认认知偏差的转换,房勇向现场师生生动描绘了一幅关于金融学发展的图景。

  房勇还介绍了其基于Black litterman model的多阶段资产配置模型的实现,以及比较不同人群间的处置效应并尝试构建了可以获得最佳收益的动量策略模型两项主要工作。最后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科学以及脑神经学的融合对未来工作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房勇副研究员的分享

 

博弈论及其工程学:从博弈论的窗口看社会百态

  穆义芬将博弈论投射到日常之中,通过博弈的框架去重新解读社会现象中暗含的博弈之道,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她本人对博弈及其机制设计的一些理解。

  经济学家青木昌彦说:“任何经济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都是一场博弈。”博弈是指自利个体之间互动决策的研究,通过构建博弈模型可以对个体和群体行为进行分析和预测。而博弈机制则是博弈的反问题,即为了达到收益均衡的目标如何设计博弈模型。博弈在社会经济和政治领域是一个无法忽视的话题,而在今天的发展背景下,其与心理学、神经学等其它脑科学的联系也愈发突出。

  穆义芬从博弈学中的经典理论——纳什均衡,引出博弈论的核心问题,通过实际范例介绍了两种不同博弈机制设计:激励设计和匹配设计,论述博弈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的迁移应用。

 

穆义芬副研究员的分享

 

何谓理性:对行为科学中“人类理性”的无休争论

  栾胜华分享了他关于《How Reason Almost Lost Its Minds: The Strange Career of Cold War Rationality》的读后感。该书聚焦冷战时期映射的人类理性的脆弱性进行展开,借由此书,栾胜华和在场师生就行为科学中的人类理性展开讨论。从行为经济学中的互惠模型和合作行为,“绝对理性”和社会智力之间的差异等角度去理解游走于理论框架和现实日常“理性”之义,不仅促进大家对自己研究工作的应用价值进行思考,而且从侧面强调了跨学科合作和科学实践的重要性。

 

  第九期“赛客行”沙龙暨认知与发展心理学研究室学术午餐会在大家的自由思辨讨论后圆满结束。

 

  

  

  

  

  

  

  

  

  

附件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