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单位地址 ARP系统 English 中国科学院
Resources

第二期《心讯》
您的位置:首页 > 不显示栏目 > 所刊 > 第二期《心讯》
字体大小: 打印 关闭
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代表性研究成果介绍
作者: 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 ║ 日期: 2014/05/20 

  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紧紧围绕“行为的心理与神经基础”这一科学问题,在行为的发展规律、行为的脑机制、群体行为的心理机制三个方向上开展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阐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 

  近5年,实验室形成一系列原始创新成果。汉语言认知机理研究,通过跨语言比较的视角对中文阅读机理进行研究,既发现了一些跨语言的普遍性规律,又探查了汉语言加工的特殊机制,并重点研究了理解汉语言认知机理的重要关键问题,形成多篇发表在实验心理学领域顶尖期刊的文章。风险决策的行为与神经机制研究,综合使用多种技术手段,首创了一系列实验范式,对风险决策过程进行系统检验,验证了风险决策过程遵循的是非补偿性规则,为该领域的一个重要学术争议提供了可靠证据。人脑功能连接组方法与应用研究,提出了多尺度人脑功能链接组计算方法,逐步形成人脑功能连接组领域标准,并依托大样本神经影像发育数据库与计算平台,力图绘制人脑功能的毕生变化与生长发育曲线,相关研究成果受到国际同行广泛关注和重视。高工作负荷人群的心理行为特征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揭示了高认知负荷操作人员空间认知加工机制与情景意识认知结构。群体心理行为分析及建模研究,发现了心理台风眼现象以及自尊文化普遍性,建立了基于网络行为分析的群体心理预测模型,为描述民众社会心理和服务国家应急管理提供了重要支撑。    

     汉语言认知机理 

  如何理解汉语言认知的机理并使之更好地为中文使用者服务,是行为科学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李兴珊研究组采用跨语言比较的视角对中文阅读的认知机理进行了研究,取得系列重要成果:1)揭示了系列语言认知规律的跨语言普遍性。如情绪信息可比中性信息获得更多注意资源,焦点信息可比非焦点信息获得更多注意资源;2)识别出汉语言认知独特的认知加工过程。如中文字偏旁的语义信息在阅读过程中会得到激活,字的属性(如字频、字的复杂性)会影响阅读的时间;汉语的学习经验会促进学前儿童汉字专家化加工,但会阻碍面孔加工专家化;阅读经验影响大脑的结构功能等;3)发现了汉语所独有的认知加工机理。如中文阅读中词切分的认知机理。 

  上述研究成果得到国内外学术界广泛认可,多篇论文发表在认知心理学领域的国际顶尖期刊中(如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NeuroImage等)。其中一篇论文(Li &Pollatsek, 2011)被评为2011年度美国实验心理学会最佳论文奖,另外一篇论文(Li, Liu, & Rayner, 2011)自2012年来已被他引29次。 

  风险决策的行为与神经机制 

  风险决策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大决策。围绕风险决策是否是一个补偿性的、期望值最大化的加权求和过程,李纾研究组开展了系列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为非补偿性规则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来自行为决策、眼动追踪、脑功能成像等多个不同方面的证据发现:1)风险决策并非遵循加权过程;2)风险决策并非遵循求和过程;3)检验了风险决策是否存在总分最大化的过程。从决策冲突的角度来看,补偿性决策过程和非补偿性决策过程最本质的区别在于二者处理决策冲突的模式不同。在补偿性过程中,若两个选项在总效用维度上的差异越小,那么决策者越难做出区分、所体验到的冲突越大。非补偿过程中,若风险选项的两个维度内(概率和报酬维度)的差异越大,那么所体验到的冲突越大。据此李纾研究组提出了补偿性-非补偿性的冲突反应假设,并通过系列脑成像研究证明了这一假设。 

  这些研究的结果说明,期望法则理论将“加权求和”结果作为人类风险偏好的单一指数,或许是一种人为创造的错误指数。研究成果已有多篇论文发表在行为决策领域的国际顶尖的期刊中(如Risk Analysis,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cision Making,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等)。审稿专家盛赞李纾研究组首创的“概率/比例”研究范式,编辑认为这个研究对决策研究领域有重要贡献;同行也充分肯定李纾研究组原创性地利用功能连接强度间的相关性方法来分析奖赏网络和概率网络。李纾研究员任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顾问编辑,其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连续两次在结题评估时被评为“特优”。研究组成员荣获2013年度“Wiley-IPCAS心理科学优秀论文奖”,基于这项研究的部分成果而撰写的博士论文获2013年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共59名/中科院2名)。 

  人脑功能连接组方法与应用 

  建立人脑功能常模是脑科学领域近年来的热点重大课题。围绕此课题,左西年研究组进行了系列研究,并获得多项突破性成果:1)提出了多尺度人脑功能连接组计算方法,绘制出了国际上第一幅精确到4毫米的人脑功能连接组全景拓扑图谱,并从多方面改进了现有的一些算法;2)考察了人脑功能连接组重测信度与标准及其影响因素,推动了人脑功能连接组学标准化进程;3)建立了神经影像计算平台与发育数据库,初步描绘了人脑功能连接组毕生变化曲线;4)作为核心发起人,建立了可用于信度评估的神经影像大数据,创立了国际信度和可重复性联盟(CoRR),逐步形成了领域标准。 

  人脑功能连接组的方法和应用研究已经发表在本领域内高水平期刊上,6篇发表于神经影像TOP1杂志NeuroImage上。相关文章过去5年中被Nature、Science、Nature Methods、Neuron、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PNAS等60余种杂志引用愈千次,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其中,多尺度网络中心度算法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在神经科学TOP10%期刊Cerebral Cortex上;对人脑功能连接组的局部功能特性进行的重测信度研究,获评NeuroImage最受关注文章,实验室左西年研究员应剑桥大学网络与连接组联盟邀请就此做了1小时报告;实验室在重测信度评估领域的工作,受到国际同行广泛关注,并作为6大启动报告之一受邀参加2013度Brain Hack国际会议。 

  高工作负荷人群的心理行为特征 

  研究高工作负荷人群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对提升作业人员素质、提高作业绩效、维护系统安全稳定具有关键作用,是行为科学研究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的重要内容。张侃研究组对高负荷人群的心理和行为特征进行了系列研究,获得了系列成果。 

  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三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相关的非涉密内容发表研究论文33篇,其中SCI/SSCI/EI收录论文26篇,出版专著2部,授权发明专利2项。 

  群体心理行为分析及建模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群体是一种社会存在的基本单位。在群体性事件高发的今天,研究群体心理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实验室多个研究组对心理和谐、社会预警、网络心理与行为等群体心理与行为问题进行研究,获得了系列重要成果:1)开发了用于评估社会心理特别是我国民众心理和谐状况的测量工具《中国心理和谐量表》,建立了心理和谐指标体系和数据库;2)发现了心理台风眼以及自尊的文化普遍性等现象,为在突发危机和日常生活中如何应对各种威胁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3)开展了基于新媒体大数据分析的社会心理感知研究,揭示了网络情境下人们的心理与行为特点,揭示了中国当下群体行为的特点、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并建立了预测集群行为的预测模型,并为政府预防和化解群体性事件提供了新的可能。 

  研究结果除形成多篇论文外,有关“心理台风眼”的研究得到Nature高级编委的高度评价,该成果被BIOONNEWS入选为“2010年度国内生命科学领域高水平文章荟萃”。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备案编号为:京ICP备10049795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18号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林萃路16号院 邮编:100101
电话:(86-10)64879520 Email:webmaster@psych.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