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心理所实施鲁甸地震灾后心理援助工作

发布时间:2014-09-04 作者:鲁甸心理援助工作站站长、心理所团委书记 吴坎坎

  北京时间2014年8月3日16点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据中国民政部发布的灾情,截至8月8日15时,地震造成617人死亡,112人失踪,3143人受伤,108.84万人受灾,22.97万人紧急转移安置,国家启动一级应急响应。

  心理所于8月3日紧急启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灾后心理援助应急预案》,并立即选派志愿者赶赴灾区开展前期走访和评估工作。8月4日,心理所召开鲁甸震后心理援助动员会,对本次灾后心理援助工作出全面部署,并成立了由所长担任组长的领导小组,下设专家组、信息资料组、统筹协调组。8月11日,心理所在当地政府的协调以及中科院昆明分院、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委员会、世界宣明会、增爱公益基金会等的支持下建立了鲁甸首个心理援助工作站,并先后成立了火德红中学安置点、文屏镇安置点、特殊学校安置点和龙头山镇灰街子安置点4个社区心理援助工作点,确定了龙头山镇龙泉中学和乐红镇乐红中心小学2个教育系统示范校。截至8月31日,心理所心理援助团队共29人参与心理援助工作:在社区心理援助工作点,共开展“儿童天地”活动3224人次,心灵茶社1200多人次,枢纽人群疏导90人次,走访、评估安置点受灾群众92人次,个体心理咨询或危机干预15人次,发放心理援助自助手册1300余册;在教育系统,开展4次教师培训,共451人次参加;在卫生系统评估和干预310人次重伤员。

  心理所在鲁甸地震灾后开展的心理援助工作得到了当地党群组织的大力支持,该工作站将继续秉承属地化管理的原则,切实落实心理所在灾后通过系列科研和实践探索形成的“时空二维”援助框架和“一线两网三级”援助模型,发挥心理所自主研发的心理创伤评估和干预工具以及干预方法和平台的专业性、本土化和科学性等优势,不断恢复和提升当地民众的心理健康水平,持续、深入地落实当地心理援助骨干队伍培养方案,打造一支可以独立开展心理援助工作的队伍。

  一、开展医疗系统的调研和援助工作

  抵达灾区后,心理所联合卫计委心理援助专家队,按照心理创伤不同程度及其干预的“三级”心理援助模型,对转移到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的162人进行了重点排查。截至目前,共走访排查了97名重伤员,以及100余名病患家属,其中初步确定了10位需要重点长期跟进的心理高危伤员,以及34位需要较多关注的伤员,并持续对这些伤员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二、建立心理援助工作点,开展社区心理安抚工作

  86日,中科院昆明分院在昭通市鲁甸县政府的协调下在火德红中学临时安置点建立了中国科学院科技救灾协调指挥部,心理所在指挥部的协调下在该安置点建立火德红中学工作点,同时在工作点设立首个“儿童天地”。通过前期走访,对受灾民众的身心状况进行了评估,并先后于89日建立文屏心理援助工作点,814日建立特殊教育学校工作点,824日建立龙头山灰街子工作点,并通过“儿童天地”开展儿童青少年的心理援助工作,通过评估和个体咨询开展心理创伤较严重受灾群众的心理援助工作。

  1.“儿童天地”

  儿童天地”主要是为了在灾区为儿童搭建一个安全稳定的活动场地,以儿童为中心开展家庭和社区心理援助服务,主要形式包括开展团体辅导、表达性艺术治疗(方式有绘画、沙盘、手工等)、绘本阅读、趣味英语、玩具和图书借阅、小志愿者队伍建设、防灾减灾教育和心理健康知识传播等。心理所心理援助鲁甸工作站分别在4个心理援助工作点建立了“儿童天地”。截至目前,“儿童天地”共开展了3224人次的心理援助服务。志愿者将发挥“儿童天地”的优势,让灾区小朋友在游戏中体验快乐情绪,建立社会支持,重建心理链接,缓解地震后的紧张、害怕情绪,促进其心灵恢复和成长。

  2.心灵茶社

  在社区安置点开设心灵茶社,主要服务于社区安置点的成人,为他们提供棋类、手工、书刊和报纸等,此外,为妇女提供亲子和绘本等读物,提供亲子活动的空间。同时,心理援助专业志愿者还会陪伴来茶社的老年人,提供支持性陪伴。截至目前,共有1200多人次参与心灵茶社活动。

  3.心理创伤的评估、干预和普及

  工作站对各安置点的受灾民众进行走访、评估和筛查,并积极关注暴露程度较高的人群,特别是有亲朋好友遇难的个体,共对92名重点人群进行身心问卷评估,其中筛查出15个高危个案,工作站对其建立心理档案,并进行个体咨询和干预。

  4.开展灾后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工作

  工作站在安置点发放多种形式的心理援助自助手册,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包括印刷版、网页版和手机应用版本(包括安卓版、Iphone版、微信版)的《“我要爱”心理援助亲子自助手册》、《“我要爱”心理援助儿童画册》、《灾后心理援助100问》以及系列《灾后心理援助自助手册》,其中纸质版的自助手册共发放1300份。

  5. 开展枢纽人群疏导

  82930日,在鲁甸工作站的协调下,中国心理学会危机干预委员会委员樊富珉教授及其团队对参与震后救援工作的武警总队云南省昭通支队的武警官兵进行心理疏导。主要通过团体辅导的形式对武警官兵做放松训练,释放情绪,通过舞动治疗对武警官兵进行肌肉放松,情绪疏导;通过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开展支持性团体辅导“力量加油站”。此次针对救援武警的疏导,在缓解救援官兵身体疲劳的同时,还释放了他们参与震后救援工作所带来的压抑情绪,使他们更加懂得相互的信任和支持在团体中会更加有力量,更好地帮助需要的人。

  三、开展 “震后第一课”心理健康骨干教师系列培训和示范

  经过十大灾区的工作,心理所已逐渐摸索出适合灾区的心理援助模式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特别是形成了三套灾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分别是基于绘画的表达性艺术治疗课程《绘本慧心》、基于电影疗法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我的影像成长日记》和基于生命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灾后中小学生命教育》。其中,“震后第一课”即是开展震后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一步。“震后第一课” 开设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让鲁甸灾区中小学教师能够在新学期开学之际做好学生们的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服务,快速回复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安全感,同时也为了在灾区培养一批带不走的心理援助当地队伍而开设的。工作站现已联合云南省昭通市教育局面向鲁甸地震烈度为7度及以上地区的101名心理健康骨干教师、乐红镇中心校对乐红镇中心校(下辖10所村小)的200名教师以及龙泉中学全体班主任、思想政治老师开展3期培训和3节公开示范课。

  已经开展的三期“震后第一课”包括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授课、体验式教学、“震后第一课”课程设计和现场示范等培训。课程内容为通过一些热身活动向教师示范如何面向灾区学生开展团队建设活动,讲授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理论和实践,开展以“压力管理”为主题的团体辅导示范课,并通过对培训主题的确定、培训时间的把控、热身活动的开展、进入主题环节的方式、参与者分享的开展、进行主题升华等具体心理健康课程流程的示范和讲解,辅之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现场课程设计和实施,提升参训教师运用理论和进行迁移的能力。

  该培训使参训教师在释放其自身压力、抚慰自身震后心理创伤的同时也学习到了团队建设、压力管理的方式方法,同时,结合91日在龙泉中学初一初二班同学的“震后第一课”的示范课,对心理援助服务模式及经验形成有效的机制在以后的教学中开展科学、有序、持续的心理援助工作有了一个明确的实施方案和清晰的思路。工作站未来将作为一项常规工作继续在灾区开展此工作。

  四、建言献策,提交政府建议

  在抗震救灾过程中,心理所时刻不忘自己作为国立研究机构所肩负的科学使命,紧紧围绕灾后心理援助和灾后中小学复课等问题,根据援助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及时组织专家向中央和地方政府上报重大政策建议。截至目前共递交5份咨询报告,为中央领导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张雨青教授走访中开展紧急个体心理援助

志愿者史加莉开展“儿童天地”活动


于洋带领热身活动


参与式小组活动现场


小组展示


参训教师减压方式分享


培训会现场一

培训会现场二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