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所主页
媒体视角

【新京报】疫情心理干预怎么做?经历过“非典”的专家这么说


  疫情严重地区发布权威信息要更加及时、丰富、均衡,不能让在家防护的民众产生“信息孤岛”的封闭感觉。

  我国发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后,部分公众受到干扰,表现出紧张和不安的状态,患者和医护人员急需进行心理干预。目前一些省市、高校已经开始进行疫情相关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国家卫健委也发布了《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 

  对此,记者对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员高文斌进行采访。2003年非典期间,他曾经负责心理所和小汤山医院合作的“SARS患者与医护人员的心理干预”项目。 

  
 

  新京报面对疫情,有哪些重点人群需要进行心理干预?  

  高文斌需要进行心理干预的人群包括病人、医护人员和社会公众。社会公众可以细分病患亲属、被隔离观察的疑似病例和密切接触者,远距离但受到事件影响的人群。对于不同的人员,要有针对地进行心理干预。 

  新京报最近不少网友反映,自己出现了焦虑不安和沮丧的情绪。一些百姓也比较紧张,比如总是反复洗手,担心洗不干净,这种情况属于什么心理?如何调节? 

  高文斌目前,公众比以往更关注卫生和健康是正常的反应。判断是否“过界”需要主动干预,主要看三点,一是是否存在认知上的狭隘,比如只刷手机关注疫情,对其他事情都不再关心。二是看是否出现极端情绪和不稳定情绪,三是看是否有行为表达异常。 

  调节上主要也从这三方面入手。自我调节是第一步,以往大家过年很忙碌,忙着走亲访友,很难有时间沉静下来,做一些喜欢的事儿。此次大家虽然在家里防护,但可以利用这段时间,盘点过去,也做做新一年的计划。把注意力放在爱好的事儿上,走出认知狭隘的第一步。大家也可以打电话和朋友聊聊天,让心态变得轻松一些。 

  新京报虽然假期被延长,但也逐步接近尾声。对于即将复工的人员,在心理调适上有何建议? 

  高文斌各单位不仅要进行消毒防疫,还要考虑职工心理建设问题,可以通过文字、音频、视频等发布消息进行引导,帮大家重新融入正常工作状态。如果单位没有心理咨询服务的部门和体系,可以找当地心理学专业机构做一些咨询。 

  各单位还要排查是否有职工受到影响,比如是否有员工是患者家属等,分级对不同员工做相应心理支持。有些员工过年没有回老家,没有得到来自家庭的支持和心理抚慰,工作单位要给予“社会支持”,体现团队的力量。 

  虽然不主张开大会,但机关企事业单位可以根据工作性质和场所条件,让大家有“联动”的可能性。大家本身都戴着口罩,在办公室集中办公。工会和党委部门可以组织一些简短的互动方式,要大家沟通一下过年做了什么,或者部署下一步工作,比以往更有组织性,让大家心态更安定。 

  新京报此次湖北是疫情中心区、防控主战场,湖北各地民众如何减轻心理压力? 

  高文斌疫情严重地区发布权威信息要更加及时、丰富、均衡,不能让在家防护的民众产生“信息孤岛”的封闭感觉。 

  谣言都是在没有消息的情况下发生,所以官方信息发布要更频繁,不要只发布病例数,也要注重正面和正常信息的频繁发布,比如事态进展、生活用品补充等服务信息,让当地民众了解事态处于何种阶段,自己如何对应,减少恐慌和焦虑的心理。 

  新京报医护人员和患者是心理干预的重要人群。非典时期,您曾经负责心理所和小汤山医院合作的“SARS患者与医护人员的心理干预”项目,当时有什么经验可以借鉴? 

  高文斌当时我们分阶段进行心理干预。刚开始,一线医护人员也很恐惧,出现焦虑、无助感,不知道怎么办。第二个阶段任务都压了下来,医护人员工作负荷大,出现疲劳、倦怠的情况。风险期过后,医护人员放松下来也可能出现心理问题和应激反应。针对不同阶段,都要重视心理问题,采取不同方式的心理干预手段。 

  当时,我们做了一些心理干预指导手册和录音材料,发给定点医院和小汤山医院医护人员和患者,帮助他们自助。比如指导他们从早到晚应该做什么,情绪特别不好时怎么办。还有就是指导在污染区工作的工作人员,让他们有组织地进行心理辅导。 

  现在无线通讯技术很发达,也可以对隔离区的人员采取一些指导自助的方法。无论线上还是线下,要建立针对医护和患者“个体”和“小群体”的干预措施。 

  患者要相信医护人员能带来最专业的治疗,过程中要配合医生,同时要对自己建立信心,有情绪问题和身体问题要随时反馈。 

  新京报此次的心理干预和SARS相比有何异同?如何做得好? 

  高文斌与17年前的非典相比,现在的心理专业人才更多,可以在医疗系统挖掘学过心理咨询师课程、心理专业治疗的医护人员,在工作院区对医护人员进行心理干预。 

  据我了解,此次一些援鄂医疗队中配备了心理医生或者兼职心理医生。如果暂时没有的,也可以将心理医生纳入考虑,提前进行预防和保障。 

  举个例子来说,医护人员穿上隔离服之后,认不出谁是谁了,一般大家都会在隔离服上标注姓名或者挂牌,一是便于识别,同时这也是身份的保留。一个去身份化的人,人的整个心理状态是不好的。类似于这种细节,做得比以前更好了,但这些还可以“更有组织”。 

  专业心理人员可以把认知调节、情绪疏解、应对方式等心理建设工作做得更加完善,同时在医护人员休息调整时间设置一些心理干预服务。 

  新京报此次心理干预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高文斌2003年心理所的“非典”心理咨询热线,持续到10月份才最终关停,过了6月后,电话越来越少,但是还有人打电话过来,反映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包括有一部分患者和医护人员会出现后期复杂的心理症状,要有专业人员跟踪。 

  现在,事件产生的泛化影响,已经超过疫情本身,比如一些家长关注,孩子延期开学,那中高考时间是否会变化。接下来,受到事件影响的社会公众将进入心理建设期、心理换档期。 

  对于绝大部分公众来说,心理康复和重建是逐渐恢复的过程。其中,一方面要防止大家“好了伤疤忘了疼”,继续大吃野味,也要防止大家“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出现习惯自我隔离的状态。 

  因此,要提前做相关心理建设和辅导,对于大部分人恢复平常,让工作、生活更有效率地进行。目前,中国心理学会、中科院心理所等国家单位正在组织专家研究和指导特殊时期社会心态的建设问题。 

  

  新京报记者 张璐 

  编辑 李国君 校对 刘军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备案编号:京ICP备10049795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18号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林萃路16号院 邮编:100101 电话:(86-10)64879520
Email:webmaster@psych.ac.cn 技术支持:青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