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所主页
科普解读

复工前最重要的不是想起密码,而是心理建设

  此刻,不少地方正在科学防控疫情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展开了企业复工复产和和学生的网络授课。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做好自身和家人防控的同时,做好本职工作就是对疫情防控的最大贡献。

  不过,本次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对我们的身心造成的影响仍会延续,从宅家多日过渡到正常的工作节奏,人们的心理上需要转变。在复工前有意识的给自己创造一个心理缓冲期,通过改变一些认知和及时采取措施,为复工做好准备,相信每个人都能顺利过渡。

  (图片来源:veer图库)
 

  缓冲期 很必要 

  为何需要在复工前有意识的给自己创造一个心理缓冲期?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恐惧情绪和错误信念的持久影响 

  特殊时期,尤其即将复工之际,我们“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求稳心态会持续影响我们,甚至会敏感化我们的认知。随着自身活动的增多,恐惧情绪的泛化致使我们对周遭的怀疑与不信任的增加,尤其体现在疫情中心以外地区。研究者形象地将这种现象冠名 “心理台风眼”效应。错误信念对情绪的影响深重,根据情绪的ABC理论,本次事件(antecedent,前因)会产生某些错误信念(belief),如过分增加清洁频率或者拒绝出门等。结果(consequence)是得到了一种心理上安全的感受。正确信念使得我们真正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但是不正确信念则易产生不安、焦虑和恐惧情绪。

  注意力的转移与集中的需求 

  注意力是有限的,我们通常会将注意聚焦于某一件特定的事件。心理学中,称为注意的“聚光灯效应”(spotlight effect)。有研究表明,威胁性的刺激可以更快速地捕获个体的注意。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积极关注本次疫情事件的发展更容易让我们调整行为,增加生存几率。

  但是,对于即将复工和进入学习状态的人们,有限的注意力急需转移到当前的工作任务上。如何减少外界干扰,或者以理智、乐观的方式面对未来生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举个有趣的例子,在现已投入使用的火神山医院与雷神山医院的前期建设时期,广大网友通过网络直播,在线充当“云监工”,为工地上的挖掘机和叉车等取了许多富有创造力的名字。表面上看似幼稚,实则是有效转移对焦虑的注意,理智而乐观地面对负面信息。

  

  (图片来源:南方都市报)
 

  需求抑制后高动机水平的影响 

  因客观因素的影响,种种限制阻碍了部分需求的满足。在渐入正常的进程中,我们选择在家办公、学习以适应当前形势,但这些状态和措施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一次全新的尝试。我们自然会质疑在家工作和学习的效率,担心是否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才能追赶上原来情况下可能达到的目标。状态的改变形成的压力逐渐积累了我们对完成某件事情的强烈的动机。动机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将使行动导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驱力。根据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表明,各种活动都具有最佳动机水平,而且动机最佳水平随任务难度的不同而有差异。在低难度的任务中,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下图,高难度工作最适宜动机水平为高放松,低压力的状态)。因此,对于即将迎接人生重要考试、面试的学生和求职者或重大项目开展的负责人等,根据任务难度主动调整与保持适宜动机水平有利于未来的表现和发挥。


 

(图片来源:http://www.lovfp.com/) 

  
 

  四条建议 顺利度过缓冲期 

  

  在缓冲期里,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呢?

  改回正常生活规律,让身体提前进入状态 

  在正式回归上班或上学的日期的前一周通过设定规律的起床,工作/学习,吃饭,睡觉的作息,或恢复与之前生活基本一致的步调。世界卫生组织“维多利亚宣言”提出了几点良好生活方式标准,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不因长期在家而变本加厉摄取高卡路里的食物,循序渐进。主动改变日常规律的行为会发送信号给身体,而身体也会反过来调动其原本存储的一系列机制帮助你进入状态。尤其注意休息,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良好的休息,是你最重要的后勤保障。

 

(图片来源:veer图库) 

  
 

  主动屏蔽四面八方的信息 

  掐断各路信息的来源,保留个别官方渠道。可能大多数人此前已因为扑面的负面信息卸载了各类新闻软件。那么在快要回复正常生活之际,是否现在是装回这些软件或恢复接受五花八门的信息呢?答案是否定的。注意力的有限性使我们需要将有限资源合理分配。

  此外,在工作和学习中适当调整信息通道(视觉、听觉和触觉等)的利用,有利于理解与记忆。但是纷繁的多通道信息造成干扰怎么办?我们可以在某些通道上加入不影响思考的东西。如,当写作时,加入白噪音(虫鸣鸟叫、细雨声等等,不会让你产生任何思考的声音)固定你的听觉信道。

  集中注意力在可控的事物上 

  过去一段时间中,我们大部分的注意力放在了疫情上,极大程度上造成了我们对他人病痛感受的敏感或因自己无能为力而逐渐麻木。此外,放假期间的延长导致我们较往日而言更易或更愿意接触到分散注意力的东西,因此适当提前锻炼注意力有助于在我们恢复日常后减少不适感和疲劳感。

  我们需要做的是转移注意力到可控的事物和环境上,比如详细制定工作计划和学习计划、烹饪和手工等。为了适应生活状态的改变,环境的清理也十分重要并且有助于注意力的转移,因为多余的东西总是会分散注意力,所以我们可以清理与任务无关的东西,将其暂时放置于视野之外,给自己营造合适的学习/工作氛围。
 

(图片来源:veer图库)

  
 

  继续保持适宜的卫生习惯 

  本次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突出强调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重要性,切忌“好了伤疤,忘了疼” 。在Charles Duhigg《习惯的力量》一书中指出习惯的改变更容易发生于重大生活改变时,例如搬家和结婚等。此刻正是我们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的契机,遵从官方的指导,利用当下养成正确的卫生习惯。但是,这也是商机的关键时刻,小心掉入商家陷阱。在主动屏蔽四面八方的信息后,切勿相信夸张宣传,理性面对“谣言”。

(图片来源:veer图库) 

  

  除此之外,在疫情中有着强烈恐惧和不安的群众也需要防止过度清洁的行为(如,过度洗手),谨防在重大事件后的遗留严重的心理疾病——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强迫症的人通常会通过执行某些行为(称为强迫行为)来减少那些不合理的恐惧(称为强迫观念)。担心疾病是正常的,但每天洗手300次就太频繁了。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都是一个程度的问题,一旦它对日常生活产生干扰,就需要解决了。正确意识行为的不合理性是避免恶化的前提,大多数人是有能力意识到他们的想法和/或行为是不合理的。此外,压力通常会使OCD的症状或倾向的恶化,因此贯彻以上介绍的几个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压力。

  结语 

  

  安东尼·让·格罗《拿破仑视察贾法的黑死病人》(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人类唯一能从历史中吸取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都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德]黑格尔 

  纵观世界人类发展史,发现无论朝代更迭、经济发展等活动都在不断的重复过去。唐代杰出的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中,“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与黑格尔的感慨之言有异曲同工之妙。疫病在人类历史变迁和文明发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只有吸取防疫史上的经验与教训,才能逐步实现健全的疫病防卫体制。

  最后,感谢在这场“战疫”中付出努力的人们。在有秩序的组织下,同心协力的人们拥有强大的力量去面对困难。

 

 

  参考文献: 

  李纾, 刘欢, 白新文, 仁孝鹏, 郑蕊, 李金珍, ... & 汪祚军. (2009). 汶川 “5.12” 地震中的 “心理台风眼” 效应. 科技导报, 27(0903), 87-98. 

  谢晓非, & 林靖. (2012). 心理台风眼效应研究综述. 中国应急管理, (1), 21-25. 

  张衍花, & 齐冰. (2014). 情绪状态对自上而下的视觉选择性注意的影响.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30(2), 28-33. 

  王素枝, 谢玉兰, & 田春梅. (2014). 情绪 ABC 理论对意外伤害患者焦虑和抑郁不良情绪的意义探析 (Doctoral dissertation). 

  Yerkes, R. M., & Dodson, J. D. (1908). The relation of strength of stimulus to rapidity of habit‐formatio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neurology and psychology, 18(5), 459-482. 

  Ellis, A., & Blau, S. (Eds.). (1998). The Albert Ellis reader: A guide to well-being using 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 Citadel Press. 

  Duhigg, C. (2013). The Power of Habit: Why we do what we do and how to change. Random House. 

  Obsessive-CompulsiveDisorder (OCD): 15 Signs You Should Know Paradisis S M, AardemaF, Wu K D. Schizotypal, dissociative, and imaginative processes in a clinical OCD sample[J].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2015, 71(6): 606-624. 


  

  作者:曹思琪 伍海燕 刘勋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备案编号:京ICP备10049795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18号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林萃路16号院 邮编:100101 电话:(86-10)64879520
Email:webmaster@psych.ac.cn 技术支持:青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