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所主页
科普解读

面对疫情,我们的“心病”该怎么治?

  这几天,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下面简称“新冠病毒”)成为了全网的热门话题。与17年前的SARS疫情相比,今年新冠病毒疫情的信息公开更加及时。在这样拥有诸多网络平台、信息通道通畅、信息透明及时的情况下,人们能更自由和方便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但事实上,很多人觉得,在各种信息的“轰炸”下,自己的心情越来越差。在抗击疫情的同时,这种“心病”要怎么治呢?

 

图片来源:veer图库

 

  疫情如何影响心情

  每在重大事件发生时,各类信息鱼龙混杂,一些新奇的、具有一定程度不确定性的信息出现时,很容易吸引个体注意力。如果这些信息具有很大危险性,对个体心理产生了一定威胁,个体就会产生很强的不确定性,这种“未知”和“不确定性”产生的失控感会使人感受到恐慌和焦虑的情绪,并可能对引起不确定性的事物产生愤怒指责的情绪。

  具体到这次疫情,人们对新型病毒知之甚少,个体会产生一种强烈的不确定性,因为人们无法从外界寻求足够的相关信息来满足对于有关问题和事件的认知性需求。而过度的不确定性和未知会使个体产生一种无望、无助感。再加上疫情的持续严重,疑似、感染和死亡病例持续增加,可能会使人产生失控感,进而产生焦虑和恐惧的情绪,与此同时,愤怒和指责的情绪也随之产生。这种普通民众焦虑和恐惧情绪也可能因为个体对于信息的误解而加剧(例如人们对于隔离、封城的误解),在社交网络的运行机制中被放大。接下来,我们将列举几点疫情可能引起的心理健康问题。

  个体对身边人和自己是否会被病毒感染的过度焦虑

  心理学家们通常把这种特殊的焦虑称作“感染焦虑”。病毒的传播性和致死性未知、潜伏期长并且尚无有效的治疗方式使得我们感到焦虑和恐惧,让我们感到难以放松,注意力全部被牵制在了疫情信息上。这种特殊的焦虑与我们普通生活事件焦虑的性质是不同的。而已有研究证实,过度焦虑和恐惧情绪会引起身体的各种不适,导致免疫力下降。

  个体的疑病心理

  由于新冠病毒潜伏期长,一开始不知情、在无任何防护情况下出门的个体,可能产生被感染的担忧;最近有轻微的感冒和其他身体不适症状的个体,可能会怀疑自己不是普通的身体不适,而是感染了新冠病毒。因此,大量有关和无关的病人都涌入医院,对医院的正常运行可能造成压力,甚至在医院发生交叉传染。当个体长时间专注于这种不良情绪,产生并接受了消极的心理暗示,就会从产生疑病心理。这对我们身心健康有很大影响,同时也会无效占用公共医疗资源。

 

图片来源:veer图库

 

  个体因了解他人在这场疫情中所承受的痛苦而感同情或麻木

  这种不适被称为“代替性创伤”(Vicarious Traumatization),它是指个体在目击或者是了解大量残忍、负性事件后,损害程度超过了其中部分人群的信息和情绪的忍受极限而导致的各种异常心理与行为。对于普通民众来说,通常是个体在网络、电视等媒介中看到有关疫情的文字、图片、视频后,产生对患者、医生等人不幸和痛苦的共情和同情。相反,有些群众对于不断变动的疫情数字,也已经心生麻木之情。这是因为在信息轰炸的时代,人们会自动启动一种心理保护机制——“同情疲劳”(compassion fatigue)。因此,个体对他人病痛感受的过于敏感和麻木都可能对身心健康不利。

  个体产生什么都做不了的愧疚和无力感

  普通大众似乎没有什么能够帮助解决疫情的措施。这种无力感,可能使人陷入更深的焦虑中。研究表明,不切实际的、一厢情愿的想法(例如,希望病毒自己消失),只会促使人们做出更多回避型健康行为:比如远离人群、远离公共场合等等,但是却并不能够增加人们真正有效预防疾病的行为:比如佩戴口罩、勤洗手等等。如此一来,不切实际的想法不仅没能缓解我们的焦虑,更严重的是使得自己身心健康受损。

  民众对于疫情蔓延的愤怒

  当疫情愈发严重、造成更大消极影响时,个体会对引起疫情的人、事、物表现出更强的厌恶和愤怒,这是“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的一种表现。例如,我们都普遍认为疫情可能是由于某些人食用野生动物而引发的。当疫情变得更加严重的时候,为了减少认知之间的不一致性,我们会对于这个特定人群产生更强的厌恶和愤怒。

  在对产生厌恶和愤怒的过程中,我们也可能会伤及“无辜”。“武汉”、“疫情来源”、“湖北来的”、“隔离”这些本不相关的词,因为疫情而联系到了一起。由于对于事情和相关群体之间的认知缺乏,我们可能产生了对于某些特定群体的“公众污名”,可能导致对武汉人、湖北来往者可能会产生恐惧、躲避、排斥,甚至是攻击行为。

 

心病还需心药医

  抗击疫情,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为应对可能出现的心理健康或情绪问题,我们至少可从以下几点做起:

 

图片来源:veer图库

 

  科学认识新冠病毒

  首先,我们要学习了解关于新冠病毒的知识。例如,新冠病毒的典型症状、发病原因、传播途径以及防护措施,以此缓解自己的过度焦虑和恐慌。

  此外,对信息获取渠道进行筛选,通过准确可靠的信息来源了解疫情发展动态。例如,“人民日报”、“新华社”以及一些有关的权威性公众号。

  积极采取预防措施

  做好防护措施,避免感染是我们对防控疫情做到的最大贡献。尽量减少春节期间的走亲访友,少去人员密集的场所。实在要出门的时候,一定要戴口罩。

  平时室内注意通风,勤洗手,多运动,少熬夜。均衡饮食、定时运动锻炼、保证足够休息、减轻压力,有助于增强身体抵抗力。

  乐观应对新冠病毒

  我们应坦然面对和承认自己真实的心理感受,不必刻意强迫自己否认存在的负面情绪;也不要太过于关注疫情的信息,使自己过度焦虑。我们应使自己的焦虑水平保持在一个适中程度,不要轻易被他人的情绪和想法所感染。

  当发现自己的心理状态处于一个自我无法调节的消极状态时,可以寻求外界的帮助,尤其是社会上的各种专业的心理援助。

  充实自己的假期生活

  多关注自己的情绪和心理变化,并把注意力转向有意义的事件上。国务院办公厅宣布延长假期,加上本身的春节,我们将拥有一个超长的假期。面对超长假期,我们应该要给假期每天的生活做一个计划,有规律的合理安排好自己的假期生活。

  趁现在有充足完整的时间,可以好好深入学习和钻研一件事;可以静下来读书,学习一项技能;在新年伊始,也可以总结过去的一年并且为新的一年制定目标和计划。

  把足够时间留给自己和身边的亲朋好友,借此机会巩固核心家庭和人际关系。认真地跟家人一起聊天、一起做家务。与不在身边的朋友、同学通过电话、视频聊天的方式进行沟通,增进感情。

  让我们记住《爱是桥梁》中的那句话:“科学防控、坚定信心,就是抗击疫情最好的疫苗。众志成城,没有我们过不去的坎。”

 

  参考文献

  樊富珉. (2003). “非典”危机反应与危机心理干预.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4), 32-37.

  McCann, I., & Pearlman, L. (1990). Vicarious Traumatization: A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the Psychological Effects of Working with Victims. Journal of Traumatic Stress, 3, 131-149. doi:10.1007/BF00975140

  Festinger, A. (1957). A Theory of Cognitive Dissonance (Vol. 2).

  Corrigan, P. W., & Watson, A. C. (2002). The Paradox of Self-Stigma and Mental Illness. 9(1), 35-53. doi:10.1093/clipsy.9.1.35

  Corrigan, P. W., Kerr, A., & Knudsen, L. (2005). The stigma of mental illness: Explanatory models and methods for change. Applied and Preventive Psychology, 11(3), 179-190. doi:https://doi.org/10.1016/j.appsy.2005.07.001

  Thompson, R. R., Jones, N. M., Holman, E. A., & Silver, R. C. (2019). Media exposure to mass violence events can fuel a cycle of distress. Science Advances, 5(4), 6. doi:10.1126/sciadv.aav3502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备案编号:京ICP备10049795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18号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林萃路16号院 邮编:100101 电话:(86-10)64879520
Email:webmaster@psych.ac.cn 技术支持:青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