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所研究揭示家庭肥胖谈话与青少年进食障碍症状存在关联
“我最近又胖了!”“我才胖呢,你看我这腰围又大了!”——此类围绕体重或体形的自我贬低式对话,在社交场合中并不少见,被称为“肥胖谈话”(fat talk)。它有时可以被视为拉近距离的社交调合剂。然而研究显示,这类对话可能会增加个体的进食障碍风险。
那么,在我国家庭中出现的“肥胖谈话”,又会对青春期的孩子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青春期是体重体形快速变化、自我意识快速发展的阶段,也是进食障碍的高发期。为探讨家庭中肥胖谈话与青少年进食障碍之间的关联,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超常儿童研究中心的王葵博士团队在1049个初中生家庭中开展了调查研究。
研究发现,有67.1%的家庭存在“肥胖谈话”现象。这类谈话不仅与青少年的进食障碍风险存在中高度相关(男生:r=0.56;女生:r=0.63),还与他们的身体不满意度及负性情绪呈中高度相关。此外,研究还发现,家庭肥胖谈话不仅直接与青少年的进食障碍症状之间存在关联,还可能通过体像不满和负性情绪间接地与进食障碍症状关联在一起(图1)。尤其在女孩中,家庭肥胖谈话经由体像不满和进食障碍症状之间的关联更值得关注(图2,3)。

图1. 家庭肥胖谈话频率和中学生进食障碍症状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图2. 家庭肥胖谈话频率和身体不满之间的关系在男女生中存在明显差异

图3. 身体不满和进食障碍症状之间的关系在男女生中存在明显差异
综上所述,该研究揭示了家庭中看似平常的“肥胖谈话”与青少年进食障碍风险升高之间的潜在联系。在“以瘦为美”的舆论氛围中,这类谈话不仅可能强化了物化的自我认知,还可能导致青少年产生负性情绪——而这两者都是进食障碍的高危风险因子。而且,女生比男生表现得更加敏感,更容易受到来自家人的影响而对自己身体产生不满,进而提高进食障碍风险。
该研究不仅为家庭在青少年进食障碍风险管控及干预治疗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了新的证据,也进一步提示对待身体的态度以及情绪的调节能力是青少年进食障碍的重要干预靶点。
研究成果已在线发表于Body Image。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同等学力人员李丹为第一作者,心理所王葵博士为通讯作者。
论文信息:Li,D.,Ruan,S. Z.,Wu,W. Y.,Wang,K.,& Levine,M. P. (2025). A moderated-mediated model of family fat talk and eating disorder psychopathology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s. Body Image,55(2025),101983. https://doi.org/10.1016/j.bodyim.2025.101983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