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心理所研究发现孤独症儿童难以理解社会互动中的联合意图

发布时间:2023-06-14 作者:中国科学院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 朱莉琪研究组

  社会互动异常是孤独症儿童的核心特征之一。然而,目前关于其社会互动缺陷的机制尚无定论。在日常的社会互动中,互动双方通常会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或意图,理解联合意图是成功参与社会互动必不可少的能力。那么,孤独症儿童能否理解社会互动中的联合意图呢?

  针对此问题,中国科学院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朱莉琪研究组的研究人员采用眼动和行为相结合的方法,探究了54名孤独症儿童和50名典型发育儿童(作为对照组)在动态社交场景中对联合意图和个人意图的理解。

  研究人员给儿童呈现社会场景和非社会场景的视频,并记录儿童观看两种视频时的眼动情况。视频有三个阶段:引入阶段、熟悉阶段和测试阶段(图1)。引入阶段和熟悉阶段的视频分为社会条件和非社会条件。两种条件下的测试视频相同。在引入阶段中,两个表演者会看向对方并微笑,进行简短的对话(社会条件)或彼此之间没有眼神和言语交流(非社会条件)。熟悉阶段中,演员们会演示三次玩积木的过程。在非社会条件中,两个演员平行活动,她们有各自的目标,演员A把积木放在中间的圆台上,演员B放在右边的圆台上。在社会条件中,两个演员有联合目标,她们的目标是把积木放在右边的圆台上。在接下来的视频中,儿童会看到演员B离开,演员A坐在了演员B的位置上。在测试阶段的视频中,演员A从桌子下面拿出一块积木,然后对着镜头说:“我又找到了一块积木。我应该把它放在哪里呢?”此时,视频中会出现一块挡板遮住演员A放积木的过程。

  眼动任务结束后,儿童将回答两个问题:(1)动作预测问题:你觉得视频中的这个人应该把积木放在哪个柱子上?红色还是蓝色的?(2)意图理解问题:你觉得她和刚才那个人是在一起玩,还是各玩各的呢?

图1.实验视频示意图

  结果发现,在社会条件下,孤独症儿童动作预测的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儿童,但在非社会条件下,两组儿童动作预测的得分没有显著差异(图2)。这说明,孤独症儿童难以根据联合意图预测他人的动作。在意图理解方面,孤独症儿童对联合意图的理解显著差于对照组儿童,但在理解个人意图上与对照组儿童没有显著差异(图3)。此外,孤独症儿童缺乏自发性的预测性眼跳,且较少注意演员的面孔(图4),这些异常的注意模式会阻碍其理解联合意图并预测他人动作。

 

图2.两组儿童动作预测的得分

图3.两组儿童正确理解意图的人数比例

    

图4.在引入和熟悉阶段中对面部注视时间的比率

  该研究揭示了孤独症儿童社会互动缺陷可能与其难以理解联合意图有关。这一发现为人们理解孤独症儿童社交损伤的原因提供了新的视角。

  该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971009)、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人才项目的资助。第一作者是心理所硕士生侯文文(已毕业),通讯作者是心理所副研究员李晶。研究成果已在线发表于Autism Research

  论文信息:

  Hou, W., Li, X., Yang, Y., & Li, J. (2023). Joint intention understanding in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utism Research, 1-12.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https://doi.org/10.1002/aur.2964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