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弘扬科学家精神

潘菽——老一辈心理学家的青春岁月

作者: 图文:管理支撑与学会联合党支部 日期: 2022-05-30

  近日,心理所联合中国心理学会共同组织了“恰同学少年——老一辈心理学家的青春岁月图片档案展”,展览分为“报国之情”、“创业之志”、“求索之毅”三个部分,展现了多位老一辈心理学家在青年时代爱国、创新、奉献的宝贵精神财富和中国心理科学事业的发展历程。

  2022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来临之际,将陆续整理部分展览内容呈现给大家。 

报国之情——潘菽

在美国留学时的潘菽(1921年) 

  潘菽(1897-1988),江苏宜兴人,中国现代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1926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曾担任南京大学教务长、校务委员会主任、校长,并当选为中国科协常委。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同年起当选为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1984年后任名誉理事长)。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起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1983年起任名誉所长)。曾任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1897年7月,潘菽出生于江苏宜兴陆平村,中学时考取江苏省立常州中学。中学毕业后,潘菽决定报考北京大学哲学系,且跳过两年预科直接考进了本科。在北大求学期间,潘菽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从思想上将个人前途和国家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是五四爱国反帝斗争的衷心拥护者和亲身参加者,也是火烧赵家楼时被捕的32人之一。 

1919年北京大学欢迎参加五四运动的本校20名被捕学生许德珩、潘菽等归来

潘菽手稿——“谈五四运动”

  “在大学读书时期,思想上产生了一个飞跃性的变化。我就读的大学是被后人誉为我国“新文化运动摇篮”的北京大学。当时所处的时代又正是我国近代史上有重要意义的五四时代。五四运动前后蓬勃开展的新文化运动,彻底破除了封建主义教育给我形成的种种精神枷锁……

  我是五四爱国反帝斗争的衷心拥护者和亲身参加者,而且是火烧赵家楼时的32名被捕者之一。北京警察厅监牢的滋味使我更加认清了军阀政府的反动面目。继之而起的全国规模的声势浩大的反帝爱国斗争,使我深深地感到了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精神和革命威力。这场运动使我把个人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进一步增加了爱国主义思想。”

  ——摘自李令节1983年应《晋阳学刊》之约为潘菽代写,潘菽补充修改的《潘菽自传》

  1920年,潘菽在北京大学毕业后,考取了官费留学,基于“教育救国”的思想,决定去美国学习教育。到美国后,潘菽觉得美国的教育未必能解决中国的问题,于是改学心理学。1921-1923年,潘菽在印第安纳大学学习,并获得硕士学位。毕业后即转到芝加哥大学继续学习,师从著名心理学家哈维?卡尔(Harvey Carr)教授。1926年,潘菽完成了博士论文——《背景对学习和记忆的影响》,取得博士学位,并于1927年回国。

 

 

潘菽(后排中)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求学期间与中国同学杨武之(后排右)、吴有训(前排右)、蔡翘(前排中)、袁敦礼(前排左)、夏少平(后排左)合影(1925年)

  回国后,潘菽在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后改称江苏大学、中央大学)任教,随后任中央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 

潘菽执教十周年时与家人及部分中央大学心理系学生在南京玄武湖(1937年)

  抗日战争期间,潘菽随中央大学内迁重庆,他积极投身到抗日救国运动中,宣传抗日救国道理,保护爱国学生,是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和九三学社的主要发起人和领导者之一,在科技、高教、医药等方面联系团结爱国人士,扩大了党的爱国统一战线,壮大了民主运动的阵容。

  抗战胜利后,潘菽积极支持学生“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爱国民主运动。他经常利用教授身份掩护地下党的活动,尽力支持党的工作,是有名的进步教授。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曾在桂园住处亲切接见了潘菽、梁希、金善宝等8位知识界著名人士。

  资料及照片来自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中国心理学会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潘菽全集》,李令节、赵莉如、潘垚天及潘菽图书馆对资料收集提供了支持帮助,特此感谢。

 

附件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