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服务

抗疫“安心”行动 :“安心大讲堂”之亲子对话技术与艺术公益讲座进入第四天

发布时间:2020-03-04 作者:孙秀丽 沈怡桐 吴坎坎

  

  由中国心理学会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联合开展的“抗击疫情安心行动”于2020128日正式启动。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心理科学的专业力量。抗击疫情安心行动组织“安心大讲堂”,面向社会公众及专业群体开展科普培训和专题讲座,深受各界好评。  

  疫情期间的隔离打乱了青少年的学习生活计划,各地教育部门为服务保障防控疫情期间中小学校学生的学习,开始了“停课不停教、不停学”的行动。在家上课,没有了老师面对面的叮咛,没有了同学在身边的陪伴,如何能够确保孩子不被这突如其来的“变动”搅扰?如何帮助孩子顺利适应生活的“新节奏”呢?隔离在家的日子里,怎样能够更好地与孩子沟通顺畅,助力孩子们应对这场“抗疫战役”呢? 

  在安心行动执委会的指导下,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中华生命教育活动组委会的大力支持下,心理所心理教练项目组组织实施了21场“安心大讲堂:亲子对话的技术与艺术系列公益直播讲座”。 

  227日是系列讲座的第四天,进行了第10-12讲。三位心理教练为大家献上宝贵的分享。 

    

  第十讲是国有企业专家级辅导员,督导心理教练林岚老师的《怎么说话孩子才会听?—对话中赞美和欣赏的力量》。林岚在此次抗击疫情的心理援助过程中,始终走在援助一线,帮助了很多身在疫区的同胞,在亲子沟通方面具有十分丰富的经验。她从过往的个案开始展开,通过一段段生动的对话向我们描述了在亲子沟通中赞美的力量。 

  在心理教练的对话实践中,有一个非常好用的方法,就是赞美和欣赏。赞美孩子,能给孩子他所需要的价值感、信任感、成就感和自信心。在他之后再碰到类似事情时,便知道该怎么去做,并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定势。 

  一、看到孩子的优点 

  家长的眼中的孩子经常是缺点大于优点,不听话、厌学、爱玩手机、叛逆、早恋等等。通过众多个案,林岚发现,当与孩子用对抗的方式对话,常常会适得其反,如果尝试用平等、合作的态度与孩子展开探索式的教练对话,反而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这就是赞美和欣赏的力量。当你赞许和欣赏孩子的时候,孩子的行为就会朝着你期望的方向靠拢,这时候“听话”就变成一件很简单的事了。 

  二、赞美的重要力量(如何做好赞美?) 

  其实赞美也是一门学问,正确的使用对孩子的赞美,可以得到让你意想不到的收获!我们是否已经轻车熟路的对着孩子说出“真棒!”、“真好!”这样的评价。“好宝宝” “真棒!”等等这样的话是典型的宽泛式的表扬,“好”“棒”其实是一个很虚无的概念,如果孩子总被扣上这样一顶大帽子,对孩子来说反而是种压力。 

  赞美孩子的五个方法: 

  1、赞美要具体 

  当孩子出现了我们期望的行为时,应表扬其具体行为,而不应含糊其词地表扬其整个人。不要只是泛泛地说“做得好”“你真棒”,会让孩子无所适从。而应该说:“今天的衣服很整洁、干净,非常好。”“今天帮妈妈扫了地,你很棒!” “谢谢你帮妈妈端饭,妈妈很开心”“今天完成作业很及时,非常好!”等等,这样,孩子就会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您会表扬他,以及原因是什么。 

  有针对性的具体表扬会让孩子更容易理解,并且知道今后应该怎么做,如何努力。 

  2、一定要走心,不要为了夸而夸 

  赞美要真心实意.对孩子的赞美和欣赏要客观, 不符合实际的赞美对孩子是有害的。这种方法有两个主要好处。第一,它不会错误地让孩子自我膨胀。第二,展开了与此相关的讨论,比如,孩子为什么选择这些颜色,他喜欢这些颜色的原因,他为不同的作品选择了什么不同颜色,等等。换句话说,建立在真实存在基础上的赞美,是引导他成长的关在,远胜过虚假赞美。 

  3、留意孩子微小的进步 

  要留意孩子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及时给予强化,使孩子无意间做出的正确行为,都要通过家长及时的赞美和欣赏,成为有意的积极行为。孩子乱摔东西,过去还跟父母顶撞;今天尽管他还是乱摔东西,但没有与父母顶嘴,你就应该表扬.孩子老不爱做作业,尽管今天仍然是不情愿地做作业,但他毕竟拿笔坐下来了,就必须表扬。 

  4、不要附带条件 

  表扬就是表扬,避免在表扬中添加任何附加的话,说出类似:“你把房间收拾得很整洁,为什么你不能每天都做到呢?这次考得很好,下次还要更努力哦。”这种貌似表扬实为批评的话对教育孩子没有任何好处。 

  5、让孩子学会自我赞美 

  如果孩子做完一件事情,可以引导孩子自己分析一下,哪一些是自己做得好的,哪一些是自己做的不好的,让孩子进行自我赞美,孩子早一点学会自己分析自己的问题所在,对她以后的生活和学习都是很有帮助的。     

  注重自己的表达方式,给予孩子充分的欣赏和赞赏,给予鼓励,而不是用打骂的方式去教育孩子,这样可以给予孩子足够的自信心,这就是家长的高情商教育方式,这就是赞美和欣赏的力量。  

  林岚用自己丰富的个案经历把赞美孩子的方式和意义生动地展现出来。每个人内心都是渴望被欣赏和赞美的。孩子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每个孩子身上都带有着属于自己的“闪光点”,用心理教练的视角与孩子进行沟通,一定会有不同凡响的收获。 

 

 

  第十一讲是注册生涯资本开发导师,督导心理教练曾磊老师的《化解代际之争:“作业啥时候做完?”——的解决方案》曾磊是国家第一批督导心理教练,有丰富的教练经验。他通过时代背景和家庭结构的分析,向大家介绍如何用引导而非逼迫,让孩子发动自身“良知”,自觉自愿地完成作业。 

  一、时代难题:围绕作业的代际之争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和家庭结构之下,越来越多的父母与孩子相处的过程当中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其中特别典型的案例就是围绕“家庭作业”而产生的角色错位:不是逼孩子写作业,就是替孩子写作业,而非引导孩子主动完成作业。这种在众多家庭当中愈演愈烈的“代际”之间的矛盾,只不过是两代人之间的文化分歧与行为冲突的一个缩影。 

  二、教练角色:互动过程的微观分析 

  身为父母,如何尽快化解这种代际之间的分歧和冲突,营造和谐、健康、积极、正向的家庭氛围与亲子关系?心理教练的学习和实践自然是众多法门当中一个极为高效的路径。然而,如果将心理教练理解为一种“搞定孩子的技术”的集合,那就丧失了其最为精妙和宝贵的内涵,因为更加重要的则是在学习和浸泡的过程当中养成“教练的态度”,真正进入一种“教练的角色”。 

  如何能够在心理教练的实践过程中评估和反思相对抽象和“态度”和“角色”呢?方法之一便是借鉴源自于现象学微观研究的理念和策略,在亲子互动过程当中更加深入的觉察“教练状态”与“非教练状态”的微妙差别和不同结果,不断强化自己内在的教练意识。 

  三、合作父母:亲子关系的最佳目标 

  心理教练脱胎于心理科学,润泽于阳明学派,致力于教练艺术。其在亲子关系当中应用实践的目标是孕育出家庭里的“合作父母”——通过理念与技术的“知行合一”,建构出父母与孩子之间“和而不同”的文化氛围和互动状态,从根源上化解代际关系上的二元对立,实现亲子关系的质的变化。 

  曾磊通过剖析心理教练的内核精华,帮助大家了解到合作父母的核心精神,不仅讲述了亲子沟通的合作精神要义,更明确了心理教练背后的精神。 

    

  第十一讲是华东交通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副主任高旭老师的《提升孩子心理韧性,家长可以这样做!》。 讲座从心理教练的视角,聚焦广大家长普遍关注的一个生活议题——如何培养“心理强大”的孩子?高旭通过案例导入和辨析讨论,引导大家反思心理韧性不是什么&可能是什么,澄清养育过程中的“为”与“不为”,并从心理教练的理念和做法方面进行了总结、升华和强化。 

  一、心理韧性不是什么&可能是什么?  

  1.心理韧性不仅指“刚性”,更需要“柔性”,正如抗震建筑的建造要求。 

  2.心理强大不是让孩子成为“孤胆英雄”。独立很重要,但要在独立的情境下真正激发孩子自主的力量,必须建立在良好的人际情感联结和温暖安全的家庭氛围基础之上。孩子更像一棵树,而非一根筋。 

  3.挫折能够锻炼孩子的心理韧性,但挫折教育不是让家长给孩子人为制造挫折去考验孩子,而是当孩子面临挫折时,用心陪伴孩子,为孩子提供资源和心理支持,帮助孩子建构挫折对于生活的意义,塑造孩子的积极心态。温暖安全,方能自强不息。 

  4.父母教导孩子在所难免,却有可能导致束缚和叛逆。博闻广识,方能厚德载物。 

  二、如何培养“心理强大”的孩子?  

  1.心理教练状态:在亲子互动的过程中,努力做到专注Focus、欣赏Appreciation、好奇Curiosity、信任Trust 

  2.由心及理:人比事更重要,先把孩子的情绪、想法、努力和愿望照顾好,再引导行为改变和心理成长。 

  3.知行合一: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需要百分百做到;家长可以做到的,可以要求孩子尽量做到;关注、鼓励和强化孩子一小步的积极行动。 

  4.致良知:种子具备长成参天大树的一切内在资源,孩子本身具备良好的心理韧性,始终支持孩子更好地“成为自己”,会使孩子不断“心理强大”。 

  要相信孩子自身的力量,孩子本身就具备长成参天大树的一切内在资源,要有技术有艺术的进行亲子沟通,不要让父母的教导成为束缚最终导致孩子的叛逆。 

    

  结语:童年的任务不是向外延展,而是向内积累。一个人内在力量强大,才能很好地把控自己,未来才有可能处理好自己和世界的关系,在人生事务中获得主动权。这才是培养竞争力的正常顺序和逻辑。学会用合作的方式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在疫情这段特殊的日子里,帮助孩子塑造坚强、自信有韧性的内在,让孩子在往后的日子中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出现的困难。用合作的方式做父母,用心理教练的方式做自己,祝愿每个人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文字编辑:  蒲云蓉、李清峡  

图片设计:张  硕、朱书平  

审稿:  史占彪、闫洪丰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