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心理健康前沿科学论坛
日期: 2015/12/31 

时间:隔周二下午14:00-16:00(有例外)

地点:心理所北楼一层会议室

日期

主持人

报告专家

专家单位

报告题目

91日星期二

王力研究员

甘怡群教授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

Future-Oriented Coping and Future-Orientation

Conceptualization, Temporal Correlates, and Molecular Mechanism

914日星期一

王亚副研究员 

王传跃教授

北京安定医院

抑郁症的早期识别和诊断

929日星期二

 

罗非研究员

于翔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

环境对脑发育与可塑性的影响

1013日星期二

 

韩布新研究员

韩世辉教授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 

 文化、基因与自我:文化神经科学研究的启示 

1027日星期二

 王力研究员 

郭春彦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心理系

情景记忆与工作记忆的神经机制研究 

1110日星期二

 韩布新研究员 

贺永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 

Imaging Brain Network Hubs in Health and Disease 

1124日星期二

 

 陈楚侨研究员

 

张效初教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The neural basis of prediction error representation and learning during decision making and influenced by nicotine addiction

128日星期二

 

范明教授

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1222日星期二

 

 王力研究员

 

汪凯教授

安徽医科大学 

神经精神疾病的神经心理学研究思路 -- 以ECT治疗抑郁症相关研究为例 

201615日星期二

 韩布新研究员

苏彦捷教授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

共情的不同成分及其发展

2016115日星期五

王亮研究员

罗劲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情绪的认知调节方法的困境及其超越:来自东方文化的启示 

 

  时间:2016年1月15日周五14:00-16:00

  地点:心理所北楼一层报告厅

  主持人:王亮研究员

  报告人:罗劲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报告题目:情绪的认知调节方法的困境及其超越:来自东方文化的启示

  报告摘要

虽然认知调控策略在情绪调节中被广泛地使用,但人们在使用该策略时却可能遭遇两种困境,一是额叶控制资源困境,二是认知表征转换困境,前者是指认知调控策略的成功实施必须依赖于前额叶功能的正常发挥,而前额叶的调控功能却极易在应激情景中被损害;后者涉及常规的认知策略的调节效果虽然存在,却收效甚微,不足以有效地改善不良情绪。针对上述第一种困境,我们根据中医情绪相生相克的原理探索了如何发展“无需认知的”(cognition free)情绪调控策略,而针对第二种困境,则根据传统佛学的“顿悟”原理发展了创造性顿悟式的认知调节策略。

  报告人简介

  罗劲. 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学习与认知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创造性问题解决的心理与脑认知过程以及不良情绪调节的新策略。

 

时间:2016年1月5日周二14:00-16:00

  地点:心理所北楼一层报告厅

  主持人:韩布新研究员

  报告人:苏彦捷教授(北京大学心理学系)

  报告题目:共情的不同成分及其发展

  报告摘要:    

    在婴幼儿、学前儿童、青少年和成人以及孤独症群体中考察并初步探讨了共情的结构、其与一些发展结果的关系及其遗传基础。

  采用困境模拟任务,记录了174名0-3岁的婴幼儿对他人情绪所产生的共情反应,通过编码儿童在此期间的19项行为反应指标并进行因素分析,发现儿童的共情反应主要包括情绪感染、认知和定向三类。采用Griffith共情量表(Daddset al., 2008),分别对459名学前儿童、1551名青少年和58名孤独症儿童的共情能力进行了测查。经过探索及验证性因素分析,发现在上述三个样本中,共情呈现出一个包含3因素的结构,分别是情绪成分(如对他人负性状态产生响应)、认知成分(如对他人情绪原因进行理解)和行为成分(如对他人笑、紧张等行为做出匹配的反应)。而共情的不同成分与个体的一些心理能力呈现出不同的关系模式。青少年的亲社会倾向是与认知、情绪和行为共情都存在相关,但公开情境下的亲社会倾向只与情绪和行为共情有关,而匿名情境下的亲社会倾向只与行为共情有关。男孩的情绪共情和行为共情与其发散思维能力相关;女孩的认知共情与其发散思维能力有关,行为共情与其顿悟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三种共情成分还可能存在不同的遗传基础。行为共情与COMT基因上rs6267位点的基因变异有关,而认知共情与COMT基因上rs4633和rs4680位点的基因变异有关。

  上述结果提示我们,在我们的被试群体中,共情发展不单涉及个体的内部情绪状态产生与外界相适应的变化,或者从认知的角度去理解、评判他人情绪产生的原因,还需要个体从外部做出相应地行为表现。共情结构中较稳定地以外显行为表现为代表的成分及其意义需要进一步分析和思考。

  报告人简介:    

    苏彦捷,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并任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副院长。教育部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讲授发展心理学、神经解剖 、比较心理学和环境心理学等本科课程以及发展心理学专题和比较心理学专题等研究生课程。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心理能力的演化和发展 ,特别是心理理论的发生和发展以及社会行为和智力的演化。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已经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al Psychology)、国际行为发展杂志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 Development)、性别角色( Sex Roles )、美国灵长类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Primatology ) 以及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和心理发展与教育等中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并主编(译) 和参与编写(译)了多本发展心理学和生物心理学等心理学教材和著作。曾获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宝钢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称号和北京大学教学成果奖等。

 

  时间:2015年12月22日周二14:00-16:00

  地点:心理所北楼一层报告厅

  主持人:王力研究员

  报告人:汪凯教授(安徽医科大学)

  报告题目:神经精神疾病的神经心理学研究思路 -- 以ECT治疗抑郁症相关研究为例

  报告摘要: 

  神经心理学一方面是理解脑认知功能的主要方法,另一方面可能成为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康复的重要工具。新近神经电生理、影像学技术以及基因学研究不断融入,为临床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提供了基因—脑—行为新的研究思路。

  我们在汇报基因-脑-行为研究的一些初步研究结果后,和大家讨论3个研究。

  1)抑郁症的ECT治疗的脑网络机制研究:ECT后抑郁症的情绪戏剧性改善,但记忆显著损害;1月后随访,其情绪障碍持续改善,而记忆功能却得到显著恢复。基于行为学的pre-post效应,以及一个月后随访的情绪与记忆dissociation效应,我们发现ECT的pre-post效应在脑网络连接层次上表现为,杏仁核与外侧额极区等的功能连接显著增加,海马与小脑、额极等脑区功能连接显著增加,及以在额叶脑区的同伦功能连接增强。而情绪和记忆的分离效应在脑网络水平表现为,腹侧前额叶、右侧小脑、楔前叶及旁海马的功能连接强度改变与情绪障碍持续性改善相关,而右侧额中回与双侧角回的功能连接强度改变与记忆的损害及恢复相关。本研究为理解ECT有效干预抑郁症的脑机制以及情绪和记忆的功能分离提供了新视角。

  2)强迫症的特质性行为学和ERP表现:强迫症(OCD)风险决策能力受损,特征性表现为风险概率未知 (IGT) 障碍与概率已知(GDT)相对保留的分离。特别是,OCD的一级亲属以及OCD治疗缓解后也表现为同样的分离。ERP研究提示高强迫特质个体在IGT任务中可出现高波幅的反馈相关负波(FRN)。这种行为学特征性表现以及FRN的改变可能是OCD特质性表现;

  3)基于脑功能连接的TMS治疗Tourette综合征的个体化靶点:基于苍白球(GPI)与运动辅助区(SMA)前部功能连接个体间的区别,探讨TMS治疗的个体化靶点,为Tourette综合征TMS治疗提供个体化方案。

  报告人简介: 

  汪凯教授,1985年安徽医科大学获得临床医学学士,2001年获香港大学获博士学位。2006在香港大学SauPo老年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科主任,安徽省“神经精神疾病与心理健康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安徽医科大学神经病学系及医学心理学系主任。社会任职: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心理学和行为神经病学组副组长;痴呆与认知障碍组委员;中国认知科学会常务理事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病学分会常委;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科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安徽省神经病学会主任委员。是Plos One, Psychiatry research, Frontiers in Neurology,BMC Neurology,Chinese Medical Journal、中华神经科杂志等国内外10余种杂志编委。主持国家973子项目4项,国家基金7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发表研究论文300余篇,其中SCI论文90余篇, 2013年在Nature Genetic发表论文一篇。研究成果获得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时间:2015年11月24日周二14:30-16:00

  地点:心理所北楼一层报告厅

  主持人:陈楚侨研究员

  报告人:张效初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报告题目:The neural basis of prediction error representation and learning during decision making and

  influenced by nicotine addiction

  报告摘要:  

    Learning of prediction error (PE) is crucial for prediction updating during reinforcement learning. However, occurrence of PE does not necessarily mean learning of PE, e.g., in a probabilistic event. Therefore, although some previous studies have found several PE-related brain areas, which brain regions are specifically engaged in PE learning remain uncertain. To address this issue, we conducted two fMRI experiments, the Iowa Gambling Task (IGT) and the probabilistic risk decision task (RDT). The PE, including reward PE and risk PE, occurred in both tasks but were only learned on the IGT. We found activations in the striatum/insula were related to reward/risk PE respectively and observed in both tasks. The rACC/vmPFC and PCC were activated only in the IGT and was related to both reward and risk PEs. Moreover, the responses in the rACC/vmPFC and PCC were modulated by uncertainty level and associated with reward prediction-related brain regions. Electronic brain stimulation over these two regions lowered the performance on the IGT but not the RDT. Our findings identified a distributed neural circuit of PE processing and suggest that rACC/vmPFC and PCC play key roles in PE learning during decision making, while the striatum and the insula do not.

  报告人简介:  

    In 2010, Dr. Zhang joined the faculty at USTC and was invited to be the professor in life science school and the PI of the cognitive psychology lab. His current focus is the neural basis of drug and behavior (game or internet) addiction and its effect in decision making process. His data were published in several high impact SCI journals, e.g., Biological Psychiatry, Neuroimage, Human Brain Mapping, Scientific Reports, etc. Now he is the academic editor in Advances in Psychology, Jacobs 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 Frontier in Psychology (IF=2.6, GAE). h reward prediction-related brain regions. Electronic brain stimulation over these two regions lowered the performance on the IGT but not the RDT. Our findings identified a distributed neural circuit of PE processing and suggest that rACC/vmPFC and PCC play key roles in PE learning during decision making, while the striatum and the insula do not.

 

  时间:2015年11月10日周二14:00-16:00

  地点:心理所南楼九层会议室

  主持人:韩布新研究员

  报告人:贺永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

  报告题目:Imaging Brain Network Hubs in Health and Disease

  报告摘要:  

    Recent studies on imaging connectomic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the human brain networks at a macroscale include a number of highly connected regions (i.e., hubs). The brain network hubs and relevant connectivity architecture play critical roles in global brain communication and show high-cost features (e.g., blood flow and wiring cost). Moreover, they exhibit dynamic changes with normal development and aging, task demands and neuropsychiatric disorders (e.g., Alzheimer’s disease and depression). Importantly, pathological network hubs and their connectivitiesare likely to be regulated and recalibrated by using pharmacological, psychological and brain stimulation therapies. Thus, these works provide new insights into the biological mechanismsof the brain and help to uncover network-based imaging biomarkers for development, aging, cognition, diseas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evaluation. Here, I will present our recent works in brain network hubs in healthy and diseased populations using multimodal imaging data and modern connectomicsapproaches.

 报告人简介: 

  贺永,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及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教授,北师大脑成像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心理学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认知神经科学”方向学术带头人。2005年在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05年至2007年在加拿大麦基尔大学蒙特利尔神经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在基于多模态神经影像的人脑连接组学计算方法及应用基础方面做出了系列创新工作,带领团队发展了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脑网络分析和可视化软件(Gretna和BrainNet Viewer)。在PNAS, Brain, Biol Psychiatry等发表SCI论文160余篇,SCI引用8000余次,H指数43。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北京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青年科技奖和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奖项和荣誉。主要研究领域为计算神经影像、人脑连接组学等。课题组网站:http://www.yonghelab.org 

  

    时间:2015年10月27日周二14:00-16:00

  地点:心理所北楼一层报告厅

  主持人:王力研究员

  报告人:郭春彦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

  报告题目:情景记忆与工作记忆的神经机制研究

  报告摘要:   

    人类记忆过程的研究历来是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重点。特别是近年来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技术的不断发展,使以往难于研究的问题成为可能。本讲座涉及如下内容:一、探讨人类记忆过程的编码、提取以及两者之间关系神经机制。二、开展了长时情景记忆贮存与新异客体在工作记忆上神经机制差异的研究。

  报告人简介:郭春彦,博士,教授,博士导师。《学习与认知》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

 

时间:10月13日星期二14:00-16:00
地点:心理所北楼一层报告厅
主持人:韩布新研究员
报告人:韩世辉教授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
报告题目:文化、基因与自我:文化神经科学研究的启示
报告摘要:
  
自我认知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人类如何认识自我以及自我认知如何受文化和生物学因素的影响?我将介绍近年来结合文化/社会心理学、脑功能成像、以及基因等多学科的跨学科研究,介绍文化经验与基因对自我参照加工中的认知和情绪成分的影响,基因对文化-大脑活动关联的调控,及其可能的对人类心理健康的影响。

报告人简介:
  
韩世辉,1995年6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系获生物物理学专业博士学位。2001年8月被聘为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2013年被聘为北京大学McGovern脑研究所研究员。2003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4年获第八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14年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目前主要研究文化经验、社会组群关系和基因如何影响人类的社会认知(包括自我面孔识别、自我参照加工、痛觉共情、死亡意识等)及神经机制。2013年创办由Springer出版社发行的国际学术期刊《Culture and Brain》并任主编,是《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 》副主编,《NeuroImage》handling editor。 其可能的对人类心理健康的影响。

时间:9月29日周二14:00-16:00
地点:心理所北楼一层报告厅
主持人:罗非研究员
报告人:于翔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
报告题目:环境对脑发育与可塑性的影响
报告摘要:
  
一个刚刚出生的个体已经拥有了几乎他未来大脑中的所有神经细胞(即神经元),然而这些神经元之间的联接还没有完全形成。来自环境的各种感觉刺激对发育早期大脑内神经元的生长与功能性联接(突触)的形成至关重要。在人类的大脑皮层,这个过程一般在出生后的几年内完成,而在生长周期更快的小鼠中则可在几周内完成。已有很多工作研究了感觉刺激对大脑皮层发育与功能的影响,例如视觉的剥夺会导致视皮层神经网络功能的减弱。除此以外,感觉剥夺还可以跨模态地影响其他脑区的功能,如失明的人可能有更灵敏的听觉。前人关于跨模态可塑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成年的个体上。在发育早期是否有同样或者不同类型的跨模态可塑性是未知的。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本研究组建立了对实验小鼠进行早期感觉剥夺的饲养范式,包括通过拔掉小鼠的触须从而剥夺其触觉输入,或者将小鼠饲养在黑暗的环境里,从而剥夺其视觉输入。研究发现,从出生起对小鼠进行触觉或视觉剥夺,不仅影响了对应大脑皮层的发育,而且还减缓了其他感觉皮层的发育,主要体现在突触数目和突触传递功能的降低。除了突触传递发生变化以外,这些触觉剥夺的小鼠的视觉功能的确比同笼有胡须的小鼠差,提示单一的感觉剥夺会减缓大脑的整体发育,说明大脑的多个感觉皮层在发育早期存在跨模态可塑性。
  环境不仅对早期脑发育与可塑性有重要的影响,对青春期的神经环路精确化也至关重要。当神经网络达到一定的复杂度达后会进行优化或“修剪”,从而达到最佳的信息传递与储存效果。该过程主要在个体的青春期进行,表现为总体突触或树突棘数目的减少。本研究组以与小鼠触须感觉对应的大脑桶状皮层为模型,发现桶状皮层的树突棘修剪受触须感觉经验的双向调控,并且该过程与树突棘形态的成熟协同发生——通过丰富环境饲养增加小鼠的感觉输入能够同步加速树突棘的修剪与其形态的成熟,而剪除触须则同时阻止了这两个过程的进行。进一步研究发现树突棘的修剪与成熟是由一种竞争依赖的机制所介导:相邻的树突棘同时竞争胞内的有限分子资源cadherin/catenin复合物,获胜的树突棘得以存留并变得更加成熟,而败方则接受被修剪的惩罚。该工作揭示了树突棘修剪过程中决定树突棘命运的一类关键分子——cadherin/catenin细胞粘附复合物,并阐明了其介导树突棘协同修剪与成熟的作用机制,即通过树突棘之间对该分子的相互竞争。这一研究成果所揭示的基于有限分子资源的竞争机制,拓展了我们对于神经环路精确化机制的理解,并进一步重申了自然感觉刺激对神经环路发育与可塑性的重要作用。

报告人简介:
  
于翔,1995年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生物化学专业;1999年获英国剑桥MRC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发育生物学专业博士学位;1999-2005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自2005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组组长、博士生导师。在Cell、Nature Neuroscience、Neuron等国际学术刊物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其中通讯作者9篇、共同通讯作者4篇,论文他引1500余次。曾获国家杰出青年、第七届上海青年科技英才、第十一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等荣誉。现任Scientific Reports期刊编委和Frontiers in Cellular Neuroscience期刊Reviewing Editor。主要研究感觉经验调节大脑皮层神经环路形成与可塑性的分子机制。发现了cadherin/catenin细胞粘附复合物在介导电活动依赖的神经元树突形态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近期的研究发现相邻树突棘之间对cadherin/catenin复合物的竞争决定了它们在树突棘修剪过程中的不同命运——胜者更加成熟与强壮、败者则被修剪——从而揭示了发育过程中神经环路精确化的新机制和重要规律。她实验室的工作还发现发育早期丰富环境饲养这一增强多模态自然感觉刺激的行为范式可促进小鼠神经环路的发育。进一步研究发现早期感觉刺激可跨模态的调节小鼠大脑感觉皮层的兴奋性突触传递,且催产素这种由下丘脑分泌的神经肽是介导该跨模态可塑性的关键分子。 

时间:9月14日星期一14:00-16:00
地点:
心理所南楼三层会议室
主持人:王亚副研究员
报告人:
王传跃教授 (北京安定医院)
报告题目:抑郁症的早期识别与诊断
报告摘要:
  
抑郁症是介于精神病和神经症之间的常见精神障碍,占精神障碍和物质滥用障碍疾病负担的2/5,发达国家已上升到单病种疾病负担首位。抑郁症的遗传度约40%,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作用更大,也导致患病率的不断攀升。尽管基于可用药物作用的单胺递质缺乏是主流假说,抑郁症与其他精神障碍一样可能是异源性疾病,其亚型或特征可能具有不同的生物学机制,或是进一步研究的切入点。目前抑郁症尤其是亚型的神经环路、内表型和生物标志物的探讨已成为研究热点,有可能促进疾病症状轴而非疾病本身指标的确立,并带来新的治疗靶点。

  虽然认知调控策略在情绪调节中被广泛地使用,但人们在使用该策略时却可能遭遇两种困境,一是额叶控制资源困境,二是认知表征转换困境,前者是指认知调控策略的成功实施必须依赖于前额叶功能的正常发挥,而前额叶的调控功能却极易在应激情景中被损害;后者涉及常规的认知策略的调节效果虽然存在,却收效甚微,不足以有效地改善不良情绪。针对上述第一种困境,我们根据中医情绪相生相克的原理探索了如何发展“无需认知的”(cognition free)情绪调控策略,而针对第二种困境,则根据传统佛学的“顿悟”原理发展了创造性顿悟式的认知调节策略。
  “罗劲. 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学习与认知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创造性问题解决的心理与脑认知过程以及不良情绪调节的新策略。

时间91日星期二14:00-16:00

地点:心理所南楼三层会议室

主持人:王力研究员

报告人:甘怡群教授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

报告题目Future-Oriented Coping and Future-Orientation Conceptualization, Temporal Correlates, and Molecular Mechanism

报告摘要

In a world full of changes and crises, future-oriented coping strategies are especially useful to effectively cope with challenges and sustain well-being. Psychologists have made unique contributions to promote such behaviors. Future-oriented coping is regarded as a positive mental quality associated with greater happiness, life satisfaction, and personal growth.

In this talk, we broaden our understanding of future-oriented coping by proposing an antecedent, temporal discounting, using three research paradigms: delayed discounting, task prioritization, and time-interval perception. We found that future-oriented coping involves understanding temporal distance and accurately perceiving the importance of future events. This temporal Doppler effect was magnified in a positive effect priming. We then demonstrated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future orientation by the main effects and GXE interactive effects of four DRD SNPs. In one allele, higher number of early negative life events predicted higher future orientation. Similar findings were replicated in the case of control deprivation priming. Based on these findings, we proposed a sequential model of future-oriented coping, in which temporal discounting and future orientation serve as antecedents.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inspired by this framework are also discussed.

报告人简介甘怡群,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导。目前任中国心理学会心理测量分会理事、国际SSCI期刊“Applied PsychologyHealth and Well-being”编委、《心理科学进展》编委、《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常务编委、《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编委。同时也是20个国际性学术期刊的审稿人。长期担任心理统计、高级心理统计课程主讲人。发表了80余篇研究论文,其中31篇为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的SSCI/SCI收录的英文期刊。主持多个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领域集中在应激、应对和心理健康方面。

© 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4号